杭州爆米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伍迪中心2幢9層903
0571-89935007
自控力差的人,永遠在原地打轉
刷朋友圈的時候,總被各種“學霸養成秘籍”刷屏。
有人說核心是精準到分鐘的時間管理,有人強調要靠21天養成固定習慣,還有人說關鍵是保持永遠積極的陽光心態。
每一條看起來都頭頭是道,可真到自己實踐的時候,一半人連第一步都沒邁出去,就被“拖延癥”拽回床上,被“躺平學”按在沙發里動彈不得。
到底是這些學習方法太復雜,還是我們總愛給自己找逃避的借口?
答案其實很明顯。
我一直覺得,所謂學習力,根本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新鮮概念,更不像網紅減肥藥那樣有神奇效果。它就是由三件大家天天掛在嘴邊的事組成——心態、自我管理、習慣。但可笑的是,這三件事人人都懂,可真正能做到的沒幾個。
就像減肥,“管住嘴邁開腿”是所有人都認可的真理,可一到半夜,燒烤攤的香味飄過來,之前的決心瞬間就碎成了渣。
有人說心態像WiFi,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。
這話很實在,心態一旦崩了,就算手里握著再好的學習方法,也沒心思去用,就像連路由器都懶得插電,再強的信號也傳不過來。
之前看一本書里提到過一個細節,特別有代表性:
有些學生畫思維導圖,是因為父母天天盯著催著,父母一不監督,立馬就把這事拋到腦后;另一些學生是真的喜歡畫思維導圖,覺得能幫自己理清思路,越畫越有興致,到最后腦子里的知識框架比課本還清晰,跟開了外掛似的。
這兩種情況對比下來,就能明白學習心態從來不是靠打雞血撐起來的,而是你從心底里對學習這件事的基本態度。
我想起自己讀書那會,有段時間心態差到極點。
每次看到試卷,就跟看到仇人一樣,連翻開的勇氣都沒有。成績下滑后,整個人變得特別自卑,走路都習慣性彎腰,生怕別人跟自己對視,怕別人問起考試分數。
那時候不光成績差,生活也一團糟,作息混亂,吃飯沒胃口,連平時喜歡的游戲都提不起興趣。
后來才慢慢明白,心態就是一把雙刃劍,用好了能幫你在學習里一路往前沖,用不好就會把你狠狠砍倒,讓你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。
想解決心態問題,靠“每天給自己喊加油”沒用,靠別人的鼓勵也不長久,唯一管用的辦法是找到自己內心的“沸騰感”。
你得先想清楚,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學習,是為了考個好學校,還是為了掌握一門能謀生的技能,或者就是單純對某個領域感興趣。想明白原因之后,再慢慢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節奏。
別一邊抱怨學習太枯燥,一邊又幻想考試能拿滿分,這種矛盾的想法,就跟天天吃炸雞喝可樂,還指望擁有馬甲線一樣荒唐,根本不可能實現。
沒人否認自我管理重要,但一聽到“時間管理”這四個字,很多人就開始腦補各種花里胡哨的手賬本,又是分區又是貼貼紙,搞得跟藝術品創作似的。
但其實自我管理沒那么復雜,說白了就是你每天能不能少刷十分鐘短視頻,把這十分鐘用在真正有價值的事上——比如背幾個單詞,看一頁書,整理一道錯題。
正所謂,目標管理是自我管理的基礎,但很多人定目標的時候眼高手低,定得跟造火箭一樣宏大,比如“一個月考上研究生”“半年精通一門外語”,最后這些目標大多成了“空中樓閣”,連地基都沒打起來就塌了。
我以前也犯過這種錯。
曾經給自己定過目標:一個禮拜瘦十斤,一個月背完四六級所有單詞。結果呢?一個禮拜過去,體重秤上的數字紋絲不動,反而因為過度節食餓到暴飲暴食;一個月過去,單詞書還停留在第一頁的“abandon”,后面的單詞連見都沒見過。
后來才明白,真正的自我管理,是把大目標切成一個個小任務,就像吃火鍋一樣,不管鍋里有多少菜,都得一口一口吃。比如早晨起床后,用二十分鐘背十個單詞;晚上睡覺前,花二十分鐘復盤當天學過的知識點。
別嫌這些時間短,關鍵是能養成穩定的節奏,就像每天必須喝水一樣,慢慢變成生活里的一部分,不用刻意提醒也能做到。
而且自我管理離不開自控力,這才是核心。
自控力不是說要對自己多苛刻,而是在該做正事的時候,能管住自己的手和腦,別去碰手機,別去想無關的事。別等到期末考前一晚,才在宿舍里開著臺燈熬夜刷題,那不是努力,是在透支自己,效率低還傷身體,純粹是作死。
你越早學會對時間斤斤計較,把每一分鐘都用在實處,未來才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,才有更多余地去“浪”。
那些看起來輕松的人,其實都是在背后用自控力換來了時間和自由。
很多人覺得,習慣養成是件很溫和的事,沒什么殺傷力,其實它才是學習里最狠的“Boss”。
因為好習慣和壞習慣的差別,不在于能不能讓你一下子進步多少,而在于能不能讓你穩扎穩打地持續進步。
比如堅持記筆記、每天復盤當天的學習內容、保持規律的睡眠,這些習慣在短期內看不出什么效果,既不會讓你考試突然多考幾十分,也不會讓你一下子記住所有知識點,但只要堅持幾個月、半年,就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在拉開,甚至會慢慢變成人生里的鴻溝。
我身邊有兩個朋友,高中時的經歷對比特別明顯。
其中一個朋友,每天凌晨三點還在追偶像劇,白天上課的時候靠咖啡提神,有時候實在困得不行,就趴在桌子上睡覺。結果高三那年冬天,一場重感冒直接把他放倒,在醫院住了一個禮拜,落下了很多課程,成績也跟著一落千丈,最后只考上了一所專科學校。
另一個朋友則完全相反,不管平時作業多不多,考試壓力大不大,每天都準點十一點睡覺,哪怕臨近高考,也不會熬夜刷題。他說熬夜會讓第二天的效率變低,不如保證睡眠,白天集中精力學習。
最后高考的時候,他的分數比一本線高了很多,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。
習慣就是這么冷血,它不會因為你的情緒、你的借口而改變,誰能堅持好習慣,誰就能從它那里獲利,誰放縱自己養成壞習慣,誰就會被它懲罰。
想養成好習慣,別指望靠豪言壯語,也別想著找什么“捷徑”。最笨但也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把要養成的習慣寫在紙上,比如“每天背十個單詞”“每天做一道數學題”,每完成一次就打個鉤。
可能有人覺得這種方法太幼稚,像小學生完成作業一樣,但心理學研究早就證明,這種“小獎勵”式的記錄,特別能騙過大腦。你每打一個鉤,大腦就會接收到“完成目標”的信號,從而分泌多巴胺,讓你產生愉悅感,這種愉悅感會讓你更愿意堅持下去。
時間久了,習慣就像長在身上的肉一樣,甩都甩不掉,不用刻意提醒也能自然做到。
其實,心態、自我管理、習慣這三樣東西,沒一個是輕松能搞定的。
每次你以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捷徑,比如“三天快速調整心態”“一周掌握時間管理”,現實都會狠狠甩你一巴掌,讓你明白根本沒有所謂的捷徑。
但只要你能撐過最開始那段艱難的時期,比如剛開始調整心態時的焦慮,剛開始管理時間時的不適應,剛開始養成習慣時的痛苦,你就會發現:
原來所謂的“學霸體質”,根本不是什么天賦異稟,也不是什么天生聰明,而是靠這些瑣碎、枯燥的小事一點點堆起來的。
說白了,學習力就是一種復利。
你今天花二十分鐘背的單詞,今天花半小時整理的筆記,看起來微不足道,但只要每天都堅持,這些小事就會像滾雪球一樣,越滾越大,最后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
你現在每多堅持一天,每多付出一點,未來的你就會多一份選擇,多一份底氣。
知識局
關注
1870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