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年之內,我只要不在美國餓死,我就一定會在美國橫著走!”這是耿飚的女兒,耿瑩,在踏上出國旅程前對自己做出的堅決承諾。她的這番話,充滿了決心和勇氣,展現了她那不服輸的性格。
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資產凍結時,耿瑩并沒有選擇消沉,而是更加努力地激勵自己,立誓一定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。那么,是什么導致了她的資產被凍結呢?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,讓她走到了這一步?
耿瑩是曾任中國國防部部長耿飚的女兒。作為一位傳奇人物的后代,她身上無疑繼承了父親那種剛毅果敢的家風。耿飚出生于湖南的一個貧困家庭,社會動蕩不安,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。盡管如此,耿飚從小便顯露出不同凡響的體力和對武術的濃厚興趣,經常在空閑時間自學練習武功。七歲那年,跟隨父母一同逃荒到湘南常寧縣的水口山。在13歲時,因體力超群,他在水口的鉛鋅礦上做童工,從那時起便開始了長時間的艱辛勞作,并深感資本家的剝削與壓迫。
這些艱難的童年經歷,不僅錘煉了耿飚的堅強意志,也促使他在加入共青團后,堅定了為百姓發聲、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信念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——馬克思主義。通過當地黨組織的教育,耿飚更加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決心,于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
得益于早年的鍛煉,耿飚在戰場上屢立戰功,逐漸獲得黨組織的重用。他曾任紅軍一團的參謀、團長等職務,在中央蘇區的反“圍剿”和漳州戰役等關鍵戰斗中,以機智果敢、英勇無畏的態度帶領我軍取得了許多勝利。尤其在七七事變時,耿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先鋒作用,帶領部隊進入深山,逐步建立起黨組織的根據地。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,他以實際行動,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,用雙手腳在荒山野嶺中為新中國的建設打下了基礎。
抗日戰爭勝利后,耿飚與葉劍英同志一同,堅決反對國民黨的內戰挑釁,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貢獻。建國后,中央決定調他進入外交部,開啟了他長達二十年的外交生涯。
耿瑩,作為耿飚的長女,自然也深受父親的影響,繼承了他的堅韌品格。她的出生正值戰亂時期,耿飚因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到家庭,導致她的童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軍營中度過,之后又被送回老家寄養。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得年少的耿瑩早早養成了獨立自主、堅強要強的性格。她從不愿意活在父親的光環下,經常說:“父親是父親,我是我,我要活出自己的樣子!”因此,盡管她身處困境,依然從不叫苦叫累。
作為紅軍之家的一員,耿瑩從小就參加了革命工作。雖然她的父親是耿飚,但她并未享有任何特權,與其他戰士們一樣,吃住在一起,共同為祖國的未來奮斗。在許多艱苦的任務中,耿瑩從未退縮,甚至與地質隊員們一起深入叢林,進行勘探和開荒。多年來,盡管生活艱辛,她始終沒有放棄,而是為國家的地質調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地質隊員的努力,國家的開發工作才得以順利推進,耿瑩也因此收獲了許多聲譽。雖然這段經歷讓她的生活異常艱辛,但卻也錘煉了她堅韌的意志。建國后的日子雖然越來越好,但她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的作風,絕不會依賴父親的地位來謀取任何特權。即便在個人感情遭遇挫折,與丈夫離婚時,她也沒有向父親求助。
在經歷了婚姻的波折后,耿瑩很快振作起來,整理好心情,重拾自信。她自學了醫學知識,并結合自己在制藥廠的工作經驗,最終成功考上了北京中醫院的研究生,畢業后從事了醫療工作。
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,耿瑩也萌生了進入商業領域的想法,她希望能夠為國家的經濟做出貢獻。經過深思熟慮后,她毅然決定辭去醫院的穩定工作,回到家鄉投身商業。得知這個消息后,耿飚心生憂慮,畢竟女兒從未涉足過商界,他擔心她會吃虧,認為她不如踏實做醫生。然而,耿瑩有著堅定的決心,她誓言一定能夠在商界有所成就。
進入商界后,耿瑩意外地發現了自己在商業方面的天賦,這讓她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。盡管耿飚非常想幫助女兒,但由于自身的身份限制,他未能直接資助她。然而,耿瑩憑借自己的努力,經過多年的堅持,最終取得了顯著成就。她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,事業也迎來了騰飛。
就在她的事業穩步發展的同時,卻傳來了一個打擊——耿瑩的資產被凍結了。這一消息對她來說如同五雷轟頂,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資產為何會被凍結。經過深入調查,她才得知,這一切源于國家政策的改變,政府發布了新的文件,規定高官子女不得從事商業活動。于是,耿瑩的企業受到了限制,最終導致資產被凍結。此時,耿瑩已年過半百,家人勸她放棄,享受安穩的生活,但耿瑩并未動搖。她毅然決定前往美國尋求新的機會,盡管當時的美國社會對女性并不友好,她依然堅定不移地做出了這個決定。臨行前,她堅決地說:“三年內,如果我沒有在美國餓死,那么我就會橫著走。”
初到美國,耿瑩面臨了語言障礙和文化沖突的問題。身處異國他鄉,她不僅要克服語言上的困難,還要學習如何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,避免因言語不當而得罪人。盡管如此,耿瑩并未被困難嚇倒,她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的同時,也逐漸了解了美國市場的需求,最終在美國創立了屬于自己的事業雛形。
經過幾年的努力,耿瑩成功在美國站穩了腳跟,并逐漸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就。在回顧自己的歷程時,她深感自己從父親那里汲取了大量的智慧和力量。父親常告訴她,只有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,才能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。因此,耿瑩在創業時,始終保持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,并將這種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商業理念中。
隨著事業的發展,耿瑩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顯著成就,還創立了一個公益組織,幫助更多的華人。她深知創業的艱辛,因此成立了就業指導和資金補助項目,幫助在美國的華人更好地融入社會,找到自己的立足點。此外,她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,幫助中美兩國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,促進雙邊的經濟和文化交流。
從父親到女兒,耿飚和耿瑩二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內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。耿飚在外交領域為國家贏得了尊重,而耿瑩則通過商業和公益活動推動了中美貿易合作,并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。如今,耿瑩已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的理事長,年過八旬的她依舊健康堅強,繼續在她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,成為無數人敬仰的榜樣。